傳承中醫藥精神 弘揚中醫藥文化——本草與中藥
發布時間:
2022-08-01
來源: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中藥應用理論比較獨特,中藥有四氣五味。四氣又稱四性,是指藥性的寒、熱、溫、涼。五味指藥物的辛、酸、甘、苦、咸。中草藥的氣、味不同,其療效也各異。
藥物的起源
早期的藥物知識記載
藥,《說文解字》釋為“治病之草”,明確指出“藥”乃治病之物。隨著文字的產生和應用,人們開始把藥物知識用文字記錄下來。目前所知最早的“藥”字,出自數千年前古鐘鼎類銅器上銘文(即金文)。自西周以后,“藥”字使用增多,如《書經》有“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經》有“無妄之疾,勿藥有喜;無妄之藥,不可試也”;《禮記·曲禮》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周禮·疾醫》曰“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等等。《詩經》《山海經》《萬物》等書中也收載了不少植物、動物和礦物藥,甚至明確記載了某些藥物的療效;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養生方》等簡帛中也存在大量藥物組方療疾的記載。
藥物復方的產生
我國藥物復方的產生不晚于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對于藥物復方的稱呼,早期多以“齊”“和齊”或“和藥”稱之,見載于《周禮·天官》《世本》等。古代復方有多種劑型,湯劑只是其中之一。目前尚無充分依據說明湯劑是我國中藥復方產生的唯一標志。如,以復方見稱最早的方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的和劑中,有的是將藥物研細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藥汁合攪,有的以藥和酒,并無獨立的湯劑稱謂,書中的“湯”指外用的藥湯水。
“藥品”的記載
藥品一詞,據考證首次見載于元代的《御藥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藥院所制成方為基礎編制),記載御藥院的職能“掌按驗秘方,以時劑和藥品,以進御和供奉禁中之用”。之后,隨著現代藥品管理制度的建立,藥品的含義發生了改變。
“本草”的含義
“本草”一詞,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根據現存文獻考證,“本草”之名,始于西漢晚期?!稘h書》之《平帝記》《郊祀記》《樓護傳》均有記載。
“本草”的含義,一是指中國傳統醫藥學中的藥物。“本”在《說文解字》中訓為“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草”本字作“艸”,訓為“百艸也”??梢?ldquo;本”的原始意義是根,“草”則是草本植物的泛稱。韓保昇認為“按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直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因此,我國習慣以“本草”代指中藥?!赌?middot;貴義》有“譬若藥然草之本”,算是最早以本草言藥者。二是指中國傳統藥物學及藥物學專著。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的序中論述,認為扁鵲、淳于意、仲景、胡洽等歷代名醫用藥“皆修藥性”,為“本草家意”,并引用顏光祿之言,指出“詮三品藥性,以本草為主”。由此可知“本草”還指研究藥理藥性的專門學問,并與經方有一定淵源關系。
“中藥”名稱的來源
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傳統藥物多以“藥”“毒”或“毒藥”稱謂表述。“中藥”一詞,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將藥物按有毒無毒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此處“中藥”是一種藥物分類術語,是相對“上藥”和“下藥”而言的,專指無毒或有毒,既能補虛又能祛邪的中品藥物。
“中藥”一詞的廣泛應用,與外來藥物(尤其是西方藥學)的輸入直接相關。早期傳入的外來藥物對我國傳統藥學的影響并不大,而且很快被收入歷代本草之中,并賦予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特有內涵,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傳統藥學。如《新修本草》至少收載有27種藥材不是中國出產;《海藥本草》收錄藥物所注的產地大都是外國地名。隨著17—18世紀我國西學東漸速度的加快,西方醫藥輸入日益增多。由于中西藥之間有明顯的差異,為便于區分,人們逐漸把中國傳統藥物稱為“中藥”。“中藥”一詞在20世紀初正式開始啟用,成為我國傳統藥物的稱謂;然而,廣泛使用“中藥”一詞則較晚。在1950年之前,中醫學校的教科書中和出版的藥學書籍中罕有“中藥”一詞作為書名、學科名或機構名稱。直到1950年以后,“中藥”一詞才大量出現在行政機構、學校、書籍、團體和會議的名稱上,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