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藥材及中藥飲片抽檢合格率從64%提升到96%
發布時間:
2022-08-22
來源:
“古有神農嘗百草、扁鵲起死回生”的記載,今有屠呦呦憑借“青蒿素”獲得科學技術獎和諾貝爾醫學獎。中醫藥傳承發展數千年,在抗擊SARS、新冠肺炎疫情中譜寫新篇,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國中藥材及中藥飲片抽檢合格率從64%提升到96%
“古有神農嘗百草、扁鵲起死回生”的記載,今有屠呦呦憑借“青蒿素”獲得科學技術獎和諾貝爾醫學獎。中醫藥傳承發展數千年,在抗擊SARS、新冠肺炎疫情中譜寫新篇,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面對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中醫藥將如何薪火相傳、傳承創新?藥材好,藥才好。高品質的藥材質量已經成為中醫藥行業邁入黃金發展的關鍵。
有升有降,中藥材質量總體向好
中藥材的質量下降了嗎?面對記者的提問,長期致力于中藥材生態種植研究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主任郭蘭萍給出的回答是:“總體向好,有升有降。”
“升”是合格率明顯提升。2013年至2020年,在全國各省年均抽檢53720批次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的情況下,抽檢合格率從64%提升到了96%。“中藥材質量的核心問題是‘真偽優劣’。過去產地和市場上會見到較多的中藥材偽品,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郭蘭萍表示。
“降”是部分藥性不足。“中藥材具有獨特的品質特征和生長特性,與主要追求產量的傳統農業作物不同,人們更重視中藥材的品質。”郭蘭萍表示,藥性不足,與中藥材的種植方式存在直接關系。決定中藥材品質的通常是中藥材中所含的次生代謝產物。植物次生代謝產物與藥材的年份、生長環境密不可分。中藥材追求高質適產,前半程是產量增長,后半程累積的是品質和藥性,需要時間。如果中藥材種植戶以產量為目標,缺乏相關植保、環保等意識,在種植過程中濫用農藥、不規范施肥,就會導致藥材的有效成分和副作用問題較多,嚴重影響藥品的質量和療效。
生長環境的變化也在影響中藥材質量。在20世紀90年代前,大部分中藥材種在荒坡野地,僅有不足1%的中藥材是在大田里種植。隨著需求量逐步增加,90年代開始推行中藥現代化,原有的種植模式發生改變。“將中藥材種植從荒坡野地、林緣林下移到大田,照搬大田的種植模式是引起中藥材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郭蘭萍表示。
質量與成本,中藥材種植面臨雙重挑戰
在關注到中藥材種植問題的同時,其背后的經濟賬不可不算。
在需求端,2020年國內中藥材市場成交額達到1665億元,十年間年均增長率達到8.63%。“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大量中藥材逐步從野生走向栽培,許多種植戶模仿化學農業模式,在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植物膨大劑等達到不斷增產的目的。”郭蘭萍回顧道。
在種植端,“質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影響中藥材種植產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兩大基本要素,沒有質量保障產業寸步難行,但成本控制不好產業將無以為繼。”云南白藥集團中藥資源事業部總監楊成金表示。
他以三七為例進行說明,“三七一粒種子繁育一年成種苗,移栽后再種植兩年成為藥材,不能重茬連作,種植過的土地幾十年不能再種三七,因此藥材采收后要尋找沒有種過三七的土地才能開展新的種植。”
相關新聞